来源:雪球App,作者: 肥鱼投资,(https://xueqiu.com/8663657659/296407291)
半导体产业链第十六篇
作者:松松
排版:松松
2024年6月7日,根据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,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已于2024年5月15日裁定受理柔宇科技破产清算一案,并指定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为柔宇科技管理人。
这意味着昔日估值近500亿的独角兽柔宇科技正式进入破产程序。
柔宇科技是一个风险投资机构偏爱的典型标的:团队华丽+技术领先+赛道性感。
柔宇科技实控人刘自鸿履历堪称完美,17岁以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清华电子系,大学期间创办两家半导体公司,同时保研本校。
硕士毕业后,刘自鸿赴美攻读博士,开始研究柔性显示屏,仅仅2年半后,26岁的刘自鸿拿到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学位,随后在IBM工作。
感受到中美在显示技术领域的巨大差异后,刘自鸿拒绝IBM开出的高薪续约合同,毅然回国,与两位清华兼斯坦福校友在深圳创办柔宇科技。名校毕业、海归情怀、同学情谊,可以说是BUFF拉满。
创始人刘自鸿
柔宇科技的主要产品是柔性电子产品的研发、生产和销售,其核心技术是打破海外垄断、自主创新研发的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技术(ULT-NSSP)。
公司拥有多个“唯一”、“首创”。2014年开发出了厚度仅有0.01mm、最小卷曲半径仅有 1mm的彩色全柔性、可反复折叠的显示屏,震惊业界;
核心产品:柔性屏
2018年投产了全球首条全柔性显示屏大规模量产线;同年推出全球首款消费级量产柔性屏折叠手机FlexPai柔派,并于2019年第一季度率先出货。【1】
这样的赛道与团队配置,难怪错失投资机会的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曾表示:
“柔宇科技是我做投资以来,一个真正错失的项目,每次看到他们的好消息,我都心如刀绞”。
的确,自2012年成立之后,柔宇融资拿到手软,金额加起来近100亿,参与投资的不乏知名机构。
融资历程
那么,这样一家看似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的明星公司,为何最终走向破产?巴菲特曾在1985年的股东信中写道:
“研究事业与人生各方面的失败要比研究成功要重要得多。”
柔宇的破产,是一个难得的失败样本,值得我们认真剖析。
按照公众号老规矩,本文分为如下几个方面:
01柔宇的发展历程
02从招股说明书看到的
03柔宇为何破产
04启示
01柔宇的发展历程
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柔宇,我们还是需要简单地梳理下柔宇的发展历程。
2012年,柔宇科技成立,主要业务定位于柔性屏(柔性OLED),完成千万人民币A轮融资。
2013年,完成千万美元B轮融资。
2014年,推出发布世界最薄彩色柔性显示器,厚度仅为0.01毫米,卷曲半径可达1毫米,领先全球。
2015年,完成11亿元C轮融资。柔宇拟进行量产实验,但由于担心技术泄密,没有与面板厂达成合作,拟自建产线。
2016年,完成5亿元Pre-D轮投资,产线正式开建。
2017年,完成近8亿美元D轮融资。
2018年6月,柔宇柔性屏大规模量产线投产;10月,柔宇科技向下游切入,全球首发折叠手机FlexPai,售价8999元。
2019年,柔宇推出一系列的终端产品(智能铭牌、头戴系列产品等),在深圳机场“种”了一棵“柔树”,成为深圳“智能制造”的名片之一,频繁登陆各大展会和晚会。
2020年,低调提交美国IPO申请但最后折戟;发布新一代折叠屏手机FlexPai2,搭载自主研发生产的蝉翼3代全柔屏;获得3亿美元F轮融资;年底向上交所提交了科创板IPO申请,披露的详细数据引发投资者对公司业务的质疑。
2021年撤回科创板上市申请。
自2021年上市申请撤回后,柔宇负面新闻不断,被爆裁员、欠薪、欠款、资产冻结、刘自鸿限高。
柔宇也尝试过自救,2021年引入联想的前副总裁赵泓担任柔宇的COO,但因理念不合很快离开;2023年8月,深圳市希望柔宇能引入某产业资本,盘活企业,根据媒体报道,该产业资本希望刘自鸿退出管理层,专注技术研究,但遭到刘自鸿拒绝,此事不了了之。
2024年,时间回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,人民法院裁定受理柔宇科技破产清算一案。
12年的繁华落幕,真可谓是“眼看他起朱楼,眼看他宴宾客,眼看他楼塌了。”
02从招股说明书看到的
纵观柔宇科技的招股说明书,可以做出一个推论:柔宇科技耗费资金庞大,但产品基本上没有产生收入,换句话说,它的技术方案没有客户为之买单,这是柔宇科技失败的直接原因。
柔宇科技2019年收入约2亿,看起来还行,但是柔宇的资本投入可是近百亿,收入/投入比太低。根据招股说明书,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,柔宇科技的营业收入分别为0.65亿元、1.09亿元、2.27亿元和1.16亿元。
收入情况
柔宇的产能利用率也证明了公司产品很难卖。柔性显示屏2018年、2019年和2020年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15.1%、31.2%和5.3%。可见公司产能远未饱和,生产线可能存在大量闲置情况。
产能情况
同样,柔宇的客户情况也是佐证。在招股书的申报稿中,三年半的报告期内,柔宇招股书前五大客户都是成立不久的小企业,并且没有一家是持续合作的。柔宇披露的客户中并没有其宣传的中国移动、中国电信、Vertu、空中客车等知名企业,更没有主流的手机厂商。没有大客户的支持,产品自然难卖。
客户情况
实际上,柔宇的收入或许更低。有媒体调查发现,个别客户可能存在关联交易;柔宇还向客户销售过非主业产品或涉嫌虚增收入。
柔宇科技突然宣布撤回科创板上市也有些耐人寻味,虽然根据“内部消息”,撤回的理由是股东结构问题。
但2021年1月31日,中国证券业协会随机对拟申报企业进行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抽查,柔宇被随机选中,随后,柔宇在十个工作日内撤回了申请。那么是不是柔宇担心自己财务质量不过关呢?这不得而知了。
不管这些猜测是真是假,柔宇的产品的确是多见于宣传稿,少见于展示和样品,没见客户大规模使用。
03柔宇为何破产
那为啥柔宇的产品客户不愿意使用呢?我们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。
第一是柔宇科技采取的技术路线存在缺陷,并且该缺陷一直并未良好解决。柔性屏的技术路径有两条,一条是柔宇自主创新的ULT-NSSP(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)路线,另一条是三星、京东方、维信诺、TCL华星等大厂选择的LTPS(低温多晶硅)路线。
根据柔宇科技的宣传,ULT-NSSP技术具有工艺流程简单、制程温度低、可使用材料选择范围广、生产线建设成本低等特点。
柔宇发布会的技术讲解
通过智慧芽全球专利数据库全面透析柔宇披露的公司,上述专利申请主体累计专利申请量已超过4400件。其专利总体布局与其核心业务保持一致。
同时,柔宇科技超过600次引用了自身此前申请的专利,说明了其对自身核心技术的长期持续性研发。此外,三星也多次引用柔宇的相关专利,由此从侧面反映了柔宇在行业有着一定的技术影响力。【2】因此说柔宇是骗子公司实在有失偏颇,它是有核心技术的。
但是根据媒体报道,中兴和华为都对柔宇的屏幕样品做测试,发现柔宇的产品分辨率差,颗粒感强,边框更宽,在小屏幕上用不了。可见ULT-NSSP技术优势并没有宣传的那么强,或者它的所谓优势对客户来说并不关键。
第二是公司未跨过“量产地狱”,良率迟迟提不上去。即使ULT-NSSP的技术缺陷被克服,柔宇就能被客户采购吗?没那么简单。
一个技术要量产交付,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叫做良率,良率高,成本才能做下去,客户才能采购。
可能很多没有工业生产经验的读者很难理解,量产是个非常复杂的活,造出一台符合客户要求的产品容易,但是造出100台就很难,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是极难达到的。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创新永远仅存在于实验室,永远无法商业化的核心原因之一。
柔宇对自己的良率始终讳莫如深,在招股说明书表达的也很模糊。
虽然根据深圳市政府的专家评估,柔宇的考核投片良率达81.6%。但由于产量太少,很难说这是一个经过充分验证的良率。【3】
而更重要的一个参考是,京东方作为面板厂龙头中的龙头,砸了数百亿的资金,与下游客户打磨数十年,柔性屏良率大概只在60%左右,柔宇的真实良率大概率远低于京东方。
因此,柔宇的技术虽然有优势,但对客户来说体感并不明显,而且成本也没优势,即“不好用还不便宜”,客户自然没有理由购买柔宇的产品。
除了技术本身之外,公司还存在其它问题,同样很致命。
例如,柔宇切入下游,自己下场做手机。如果发现客户对自己的产品不满意,合理的做法应该是与客户绑定,抓住客户需求,专心打磨产品,而柔宇却选择从To B的供应商转变为To C产品商。
柔宇的手机产品
这可倒好,本来就难找的客户更不可能和自己合作了,更何况To C业务对能力的要求可和To B业务完全不一样,柔宇作为毫无积累的新玩家,怎么可能从血雨腥风的华米OV市场中杀出来呢。
例如,柔性屏的市场实在是不大。虽然刘自鸿希望“让柔性屏落地各行各业。”但柔性屏到底可以大规模地用在何处?整个业界至今都没能回答。
与奢侈品品牌的联名只能是小打小闹的展示,目前柔性屏幕的主要使用场景依然只有折叠屏手机,但它在整个手机大盘中的占比还很低。根据TrendForce数据显示,2023年全球折叠手机出货量为1590万台,占整体市场1.4%,而在中国市场只是稍有提高,这一比例为2.4%。
再例如,无论是公司内部、媒体报道都反映,刘自鸿是技术出身,并不擅长企业管理。有员工表示公司内部管理混乱,办事效率低下。同时权力高度集中,底下人没有权限也不敢叫板【4】。可见公司治理也是柔宇短板。
至此,我们较为完整地分析了柔宇破产的原因:柔宇拥有领先技术,但是面临的市场需求不明确,采取的技术路线也不成熟,同时公司战略失误,治理不完善,外部竞争激烈,最终走向失败是在情理之中。
04启示
创业失败是很正常的,我们不应该因为失败而嘲笑创业者,我们也不能因为害怕失败而停止风险投资。但是对失败的分析是必要且有价值的,前人的失败经历是后人的宝贵养分。
柔宇科技历经12年,故事精彩纷呈,值得讨论的东西太多太多,但受限于篇幅,我们仅从投资的角度出发谈谈启示,用以抛砖引玉。
新技术的落地难度比想象中的大得多。在投资机构工作,几乎每天都能接触到所谓的新技术,也为之热血上头,但是仔细想想,能够真正商业化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,这不仅需要创业公司自己努力,更需要上下游的整体配合。英伟达推行自己的软件生态CUDA花了20年才达到了今天的水平。
很多创业公司,问就是在“送样”,可一直在送样;问就是在“定点”,可一直在定点。产生可持续的收入遥遥无期。
科学家和企业家是两个物种。我们有时候过于强调技术,却忽视了其它。科学家的工作是完成0-1,这固然很难,但是完成1-100的商业化同样不容易,后者的考虑因素更加复杂,需要思考市场需求、竞争对手、价格策略、公司治理等方方面面。
我们接触的教授、博士创业者很多距离技术很近,但是距离市场太远,总强调自己技术独一无二,却忽略了客户的需求到底在哪,怎么样才能把产品卖给他们。很多创业者会想当然的觉得自己的产品一旦完成,客户就会自动下单,殊不知拿下客户的难度并不比研发小。
汇川董事长朱兴明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分享了自己的创业经验,他表述了自己对公司经营的看法:
“我给大家一个建议,我们在外跨步的时候,一脚是技术,一脚是客户,必须有一脚是实的,千万不要技术也不行客户也把握不住,这样就会失败。特别需要提醒的是,客户实要比技术实更重要。”
对于科学家创业,我们的建议是引入具有市场经验或者管理经验的联合创始人,达到一定的制衡。改变一个人的固有观念是非常不容易的,因此团队的意义就非常重要了。一个良好的创业团队,必须兼顾市场、研发、管理,具备综合能力。
还有个启示是,作为投资人,我们一定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。可以想象资本对柔宇的态度,在公司巅峰时份额都拿不到,在公司危机时都选择默不作声,闭口不谈。
这个市场上的“饼”太多,“好消息”太多,“实验室”数据太多,“榜单”太多,而抽丝剥茧,发现公司真正的实力是需要下很大功夫的。我们最终投资的是能赚钱的企业,而不是科研机构。
最后,希望柔宇能善终,给投资人、债权人、员工一个交代。也祝愿每一个创业者能够顺利度过这个漫长的寒冬。我们一起努力吧!
全文完,感谢您的耐心阅读,请顺手点个“赞”吧~
注:本文不代表个人任职单位的观点。
参考文献
【1】柔宇科技科创板招股说明书
【2】柔宇三大灵魂拷问.硬科技
【3】万字复盘:柔宇十年,野心与败退.晚点LatePost
【4】热点洞悉-“独角兽”柔宇之殇.治理万花筒
#柔宇科技被曝已6个月发不出工资# #柔宇科技被曝大规模欠薪# #柔宇科技#
$京东方A(SZ000725)$ $天马科技(SH603668)$ $维信诺(SZ002387)$